隨著醫療科技發展日新月異,醫師都會盡可能在確診癌症後,根據適應症給予患者標準治療,但總偶有出現「不可能的任務」,專精的醫療團隊即使費盡心神,也不一定能為較罕見或已接受過治療的末期癌患找到出路。剛獲適應症的新藥雖可以帶給病人一線希望,卻礙於沒有健保給付或沒有在台灣上市,病人往往負擔不起或來不及接受新藥治療。
上述這些因經濟壓力或審查時程等因素,導致病人延遲甚至無法接受新藥治療的情況,對於癌症病人、家屬,甚至醫療團隊來說,都是在癌症治療艱苦道路上令人極無奈與扼腕的事情。
新藥無法即時普及已成為現今癌症治療上所面臨的困境之一。隨著資訊管道越來越多,台灣病人及家屬常常只能知道某種新藥適應症能夠延長存活。為了幫助了解癌症新藥普及性的困難,癌症希望基金會從2016年起,便積極辦理多場臨床醫師焦點座談、腦力激盪會議等,並且多方諮詢相關專家學者,彙整出癌症新藥無法即時幫助患者的三大主因。
首先是健保端在審查新藥時有諸多挑戰及限制,造成審查時間相較其他國家為長。根據研究顯示,台灣癌症新藥從申請健保給付審查至生效平均約需耗時782天,相較於澳洲與加拿大,分別增加了264天與369天。然而,由於癌症病情極可能隨時間持續惡化,許多病友因此喪失接受新藥治療而得以延長生命的機會。除審查耗時外,在台灣,癌症新藥通過健保給付審查的比例,也低於上述兩國約5%至10%。換言之,平均每10種新藥,就可能有1種新藥無法順利被給付。
此外,透過本基金會所舉辦的臨床醫師焦點座談也發現,臨床試驗資訊的公開透明度,也是影響癌症患者接觸新藥的原因。對於因經濟壓力無法自費使用癌症新藥,或是等待新藥在台取得藥證的癌症病人而言,參與新藥臨床試驗可以視為患者在治療上的希望之一。因此,許多醫師亦在焦點團體中強調,儘管目前台灣已建置「台灣藥品臨床試驗資訊平台」,但在缺乏有力宣傳、平台資訊過於艱澀的情況下,增加了病患加入臨床試驗的困難度,也影響了患者接受癌症新藥治療的機會。
而除了政府與醫療機構外,商業保險在癌症治療上亦扮演重要的角色。許多民眾會購買商業保險,以期望在發生意外事件與亟需醫療援助時獲得額外的資源與保障。臨床上常有民眾可能由於未認清保障內容,導致繳了多年保費後,卻發現保單理賠項目沒有涵蓋門診治療或新型治療等項目,讓該保險無法完全及時發揮與健保該有的互補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