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肺腺癌標靶接力CP值高 醫:可緩進入化療時間
【2020年12月17日/澄清醫院胸腔內科主任 劉杜鎮醫師/癌症希望基金會整理】
吳媽媽一被診斷為肺腺癌晚期,整個人便驚慌失措,離開醫院後就到處問鄰居好友有無秘方,害怕接受化療的她選擇不再回診、只用秘方,花了不少冤枉錢。直到後來頭痛無法忍受、家人緊急帶她掛急診,經由醫師向病人及家屬詳細說明,現在肺腺癌治療選擇多、效果好,吳媽媽才願意接受正規治療。
針對晚期肺腺癌病人的治療,澄清醫院胸腔內科主任劉杜鎮表示,首先應針對病理組織分子特徵診斷,從基因檢測決定適用藥物,例如亞洲肺腺癌病人佔五、六成的EGFR(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基因突變,目前已有一、二、三代共五種標靶藥物可用。
劉杜鎮主任表示,無關年紀、是否吸菸等條件,晚期病人第一線使用標靶藥物,年長、體弱病人的治療,同樣宜因應副作用而調整。另外重要的是須透過醫療團隊與病人、家屬相互溝通,共同決策完整的治療方案,也就是最近在醫界愈來愈受到重視的醫病共同決策(SDM,Shared Decision Making)。「有治療一定比沒有治療更好」,劉主任提醒,肺癌病人年紀偏大,多半不具備專業醫藥知識,最常使用網路搜尋或「隔壁鄰居講」,往往得知非專業知識或錯誤的網路資訊,即便正確資訊又會斷章取義自行解讀,造成病情延誤治療,甚至惡化。
第三代標靶藥物效益佳、副作用少,是否可直接使用?劉杜鎮表示,根據全球性臨床實驗,提早使用第三代藥物的亞洲人,與先採用其他標靶藥物治療,兩者整體存活期並無差異,但耗掉的醫療資源卻多很多。依序先用第一代或第二代藥物,當抗藥性出現後,大多數的病患可接續使用第三代,如此不但大幅提昇標靶藥物使用時間,減緩進入化學治療的時間,有效延長整體存活期。
「不要只看眼前、要思考未來」!劉杜鎮提醒,尤其是身體狀況仍佳的病患,須考量後續治療的需要,若一開始即用掉後線可以使用的武器,後續治療反而沒有適合的武器可用。
首次診斷的多數病人擔心存活率,也有不少病人很擔心化療的嚴重影響,很多人想到鄉土劇常見的苦情、悲痛欲絕情節,實際上化療藥物也有長足進展,包括噁心、疲憊及掉髮等副作用已大幅緩解,除了紫衫醇藥物外多不會掉髮,同時也有很多藥可預防副作用產生,約三或四周至醫院化療,通常之後一、兩天不舒服,每個人反應不同,若有較多副作用時,也可適度調整劑量。
每個病人對治療在意的面向不同,有人最在意治療效果、整體存活期,也有人更擔心副作用或後續接力治療選項,也可能受網路、坊間影響,也常見沒有家屬陪診,病人回家後因意見紛雜不知所措,更需要透過SDM,讓醫病溝通決定治療選擇更有效率,無論如何不應放棄治療,若因為害怕恐懼而中斷治療,即便副作用暫時緩解,後續病情也一定會惡化。因此在妥善使用第一、二代標靶藥物後,確認產生T790M抗藥性再接續第三代標靶藥物,對病患能帶來更好的存活期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