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新知
友善列印 │ 字級設定:
善用基因檢測 為晚期肺腺癌患者打造個人化治療
【2021年1月19日/成大醫院胸腔內科蘇柏嵐醫師/癌症希望基金會整理】

多數肺腺癌患者確診時,都已經是晚期。69歲罹患肺腺癌晚期的李媽媽,三年前基因檢測發現為EGFR突變,在醫師建議下開始第二代標靶藥物,不僅有效控制腫瘤生長,也保有良好生活品質。今年初產生抗藥性,醫療團隊為她進行檢測後,發現李媽媽具有T790M突變,順利接力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
 
收治這名案例的成大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蘇柏嵐醫師表示,近年肺腺癌發生人數節節高升,患者通常是因為有症狀時才前往就醫,因此,確診時多為晚期,需進行基因檢測確認型別後,才能更精準地擬定治療計畫。其中,亞洲肺腺癌患者基因突變最常見為EGFR,約六成左右,尤其不吸菸女性比例較高;而其他基因型像是ROS-1、ALK等也都有相對應的標靶等藥物可使用。
 
以最大宗的EGFR突變為例,第一線治療可先使用第一或第二代標靶藥物,後續若產生抗藥性,建議再檢測確認是否具T790M突變,檢測方法除了抽血外,也有切片方式可選擇,兩者各有優勢。若確認具有T790M基因突變後,善用標靶接力治療,可延後化療,進一步延長治療時間。
 
蘇柏嵐醫師提醒,對肺腺癌初診斷的患者來說,T790M突變較為罕見,約1-2%左右。不過,若是先使用第一、二代標靶藥物,後續三位患者中約有兩位會產生T790M突變。此外,研究也顯示,如果使用第二代標靶藥物,再繼續接力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超過半數的整體存活時間可達近4年,同時也擁有較佳的生活品質。
<--
0809-010-5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