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蓄險低利應先保足醫療 癌友:不然自備款300萬
2019年台灣的癌症死亡人數為 5 萬0232人,占所有死亡人數的 28.6%,也就是說每4個死亡的人當中,至少 1人死於癌症;癌症治療日新月異、癌症早已從不治之症變成「慢性病」,而銀彈無非是支持病患長期抗戰最重要的力量之一,除了健保的基本保障,「自備款」到底要多少錢才夠?一直是一般民眾莫衷一是的大哉問。
癌症希望基金會保險諮詢志工曾淑媚表示,以她在基金會擔任保險諮詢志工快10年的經驗,標靶藥物是這幾年最常看到的自備款缺口問題,目前健保對標靶治療採「有條件部分給付」的方式、不是每個病患都符合健保的給付條件,但若自費負擔則一年約需100至250萬元不等,很多癌友也到這個時候才驚覺買的保單即使有實支實付,但除非住院,否則並不包含標靶治療、變成了「灰色地帶」,曾淑媚坦言,有些保
險公司並不很願意理賠這一塊。
此外,傳統保單並不像現在的保單會寫明「以切除腫瘤為目的的手術」,沒寫明是什麼手術的情況下就容易引發糾紛,若是當事人不甚明白箇中差異或是據理力爭,保險公司會只賠某些項目、或是某幾次,並要保戶簽切結書,最終雙方只能走向金融消費評議中心去申訴,所以曾淑媚建議民眾,買保單之前可以多多打聽不同保險公司的「理賠風格」。
每2年檢視保單 依年齡、需求及市場變化調整
除了利用保險來分攤風險,曾淑媚也強調,很多民眾雖然知道有些高額的癌症治療健保並不付,但以為大約準備個100萬元應該足夠,但根據實務經驗,包括沒有收入、日常花費、治療費用等加起來要300萬元,是病友反映「非常實際」的數字。
曾淑媚認為,1995年上路的全民健保對台灣保險市場造成結構性的改變,重症病患受惠最大,而一般民眾超過 9 成能接受除了健保、應該要有其他商業保險補強,不過當時「實支實付」甚至不是大眾關心的重點,反而比較注重「終身保障」。但後來健保在2002年全面實施總額制度後、而後又導入DRGs(疾病診斷關聯群)之後,自費項目越來越多的趨勢越發明顯;但多數人對「健保不付」的項目沒有概念,沒用到、沒遇到之前不會關心,但碰上了卻已經來不及。
因此入行21年的曾淑媚建議,民眾應該每 2 到 3 年檢視自己的保單,請專業人士評估調整的必要,而不是身邊的親友病了才想到應該處理。例如前幾年大賣的長照險,前二年開始被主關機關強力規範、現在根本停賣的差不多了,所以市場重點又回到了看護險;曾淑媚笑說,政府無力完全撐起長照,衛福部樂見民間商業保險能幫忙支撐一部分,但保單熱賣時,保險主管機關又擔心部分保險公司實力不夠雄厚,未來要承擔的理賠風險太難控制而加以管制,所以政策開關鬆緊之間,民眾怎樣與時俱進、滾動式修正,讓自己有最價格適合、保障適當的保險,也是要定期檢視保單的原因。
商保補位健保 先挑主約或買定期險
曾淑媚支持「商保補位健保」的觀念,過去台灣保險多以儲蓄險為主、佔率高達97%,但從2019年開始主管機關開始逐步限制、導正保險市場回歸保險性質而非儲蓄,再加上目前保單利率只剩不具吸引力的 3%左右,所以曾淑媚建議民眾,確實應該把相關的醫療保障做足了,才有所謂的理財規劃,但多數人會卡在保費太貴上,一開始什麼保障都要,發現保費太貴後再把餅切小,結果就是醫療的保額不足,理想的方式以月薪 3 萬元的小資族為例,應該先挑定「符合需求的保險主約」,將來收入增加後再以契約變更的方式擴大保障,或是以「定期險」的方式先框定足夠的保障,才是聰明買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