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新知
友善列印 │ 字級設定:
緩和乳癌患者化療副作用 中醫實證有一套
文/蔡明諺 中醫師
乳癌是婦女癌症發生率第一位,女性每12人就有1人會罹患乳癌。據108年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年報資料顯示,新診斷乳癌個案為14,856人,其中每年在高雄長庚診斷並接受治療者約600位。透過正規治療下乳癌的五年相對存活率為85%,只要透過篩檢早期發現及早治療,乳癌並非絕症!

乳癌在中國古代稱之為「乳岩」,病機是因鬱怒傷肝,思慮傷脾,以致氣滯痰凝;或衝任二經失調,氣滯血凝而形成。乳癌的治療目前以西醫療法為優先選擇,但患者仍會為改善臨床症狀、降低抗癌藥物毒性、加強抗癌效果、甚或延長存活率等理由尋求中醫輔助治療。據100年分析健保資料庫的期刊顯示,有35.6%的乳癌病患看過中醫,而七成會在教學醫院就診。臨床經驗上中醫能因應病患當時表現的證型,來給予動態的輔助治療。譬如化療期間人體除了發炎物質的累積,也容易產生疲倦、乏力、反胃、食慾不振等氣血虧虛或脾胃失調的症狀,所以在清熱解毒的同時,更要兼顧扶正培本,在食慾、津液、血氧的養護上更留意。若是腫瘤呈現高度惡性或已轉移復發,則須加強活血化瘀藥,如海藻、雞血藤或益母草等的使用。

乳癌患者在治療期間有40%會發生疲勞症狀,傳統概念會認為只要補氣就好,譬如多吃點溫陽益氣的中藥如黃耆、黨參或白朮就好,或者補充類似的保健食品來提振精神。然而我們在乳癌病患中醫體質與疲勞之關聯性的分析研究,發現疲勞程度越嚴重、罹病時間較長、或化療週期越久者,的確是具有陽氣虛的體質。值得注意的是,若患者罹病時間大於一年半,痰瘀的證型就出現顯著相關性。這時治療疲勞的中藥就必須以除痰化瘀為主,來排除體內因氣血運輸障礙而累積過多的病理產物,不然單純補氣,效用不大反生害處。

乳癌化療藥物多以小紅莓或紫杉醇為基礎,若按照這些藥物的常見副作用,如噁心、落髮、白血球量下降、疼痛、指甲與神經病變等,投與加味逍遙散、黃連溫膽湯或身痛逐瘀湯,三個月後研究發現在疲勞、睡眠障礙和粘膜炎方面較沒使用中藥組顯著降低,也能提升紅血球數、保護肝功能,和延長二年存活率。除了在中醫的領域外,補充和替代醫療在乳癌患者的使用情況也值得關切。補充和替代醫療包含了整體醫學(中醫、印度醫學)、生物基礎(草藥、健康食品)、能量醫學(氣功、電磁能)、操作與身體運動(按摩、整脊)和身心(祈禱、冥想、藝術治療)等五種方式。我們利用問卷探訪106位正在接受治療的乳癌病患,發現有82.4%在治療期間曾使用補充和替代醫療,這數字遠高於其他亞洲國家。半數使用者並未透露給主治醫師知道,且多數病患是從家人或朋友介紹而使用的,主要使用是希望降低癌症治療的副作用。接受放射治療和賀爾蒙治療的患者、以及罹癌時間較長的病患更會使用。高達8成的患者使用營養補充劑,如高蛋白牛奶、維他命、麩醯胺酸和藻類,中醫使用者約佔38%。顯見主動提供平台整合患者用藥資訊以避免藥物間交互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中醫加入高雄長庚乳癌團隊已屆五年,這段期間除了臨床療效獲得肯定外,也陸續發表了上述的研究成果刊登於國際期刊。團隊堅信實證研究是各領域溝通的共同語言,除了能讓中西醫合作更密切,兼容並蓄,更能確保患者的福祉。


蔡明諺 小檔案
高雄長庚醫院中醫部部主任暨長庚大學部定副教授
<--
0809-010-5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