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新知
友善列印 │ 字級設定:
【名醫開講】腹痛與黃疸可能是膽道癌?近六成膽道癌無法手術治療
諮詢/臺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 姜乃榕醫師
整理/癌症希望基金會


膽道癌過往較容易被忽略,但近幾年由於治療藥物的蓬勃發展而逐漸受到重視,臺北榮總腫瘤醫學部姜乃榕主治醫師表示,除了喝酒、肥胖等家族史之外,若有反覆出現膽囊息肉或膽道結石、使膽管或膽囊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或為肝炎病毒帶原者等,都是膽道癌的可能危險因子。



值得注意的是,臨床上觀察,曾有膽道結石及反覆慢性膽道發炎的60歲左右的女性,也是膽道癌的高好發族群。
 


膽道癌每年新增2,000多名病人

姜乃榕醫師表示,膽道分為小膽管、大膽管,並與儲存膽汁的膽囊共同匯流到總膽管後到達十二指腸。因此,自肝內、肝門及肝外的膽管及膽囊,若發生「上皮細胞病變癌化」的現象,則稱之為膽道癌。

根據2020年癌症登記報告資料顯示,每年新增病例達2,300多人,其中肝內膽道癌與肝外膽道癌加上膽囊癌各占總病例數約一半。

 

臨床上,大部分膽道癌發生在肝臟內,比較容易透過健康檢查發現,但如果腫瘤位在肝外的膽道,多存在於膽道的管壁內,此時只有在透過檢查時會發現病人有膽道壁增厚的現象。


不易早期發現,六到七成病友確診時已是晚期

膽道癌的症狀與一般腸胃道疾病所造成的噁心、嘔吐、食慾不佳等相似,病人不容易自我察覺。但當膽道發生腫瘤時,會直接影響膽汁的代謝,最容易透過外在觀察到的,就是病人會出現眼白變黃、因毒素沈積而造成皮膚泛黃搔癢及尿液變深等黃疸現象。



姜乃榕醫師近一步解釋,膽道阻塞就像水溝若因沈積或阻礙而流動不順時,便容易產生孑孓,膽道就像是身體內專門運送膽汁的一條溝渠,若流動減慢或阻塞時,會造成細菌累積而產生發炎現象,嚴重時還會伴隨發燒。


一線標準治療化療合併免疫治療  病人預後更好

確診時若已是晚期則無法直接進行手術切除,則需要接受全身性藥物治療。姜乃榕醫師表示,過去無法接受手術或是術後轉移的標準一線治療藥物,主要以化學藥物為主,但由於藥物選擇相當有限,病人往往無法得到很好的治療效果。

所幸,近幾年膽道癌的治療藥物有非常大的進展與突破,一線標準治療除了化學藥之外,國外有大型臨床試驗發現,膽道癌一線治療以「化學藥物合併免疫治療」,可以增加腫瘤縮小的比例及延長存活期,可以讓病人有更好的預後及生活品質。姜乃榕醫師強調,目前全球已將此合併療法列為晚期膽道癌及轉移性膽道癌患者的第一線治療建議。



治療藥物一棒接一棒 病人有更多機會延長生命

除了一線標準治療藥物有很大的進展之外,近年二線或後線治療的藥物也有很大的進步。姜乃榕醫師表示,膽道癌的病人若在第一線治療未達預期或產生抗藥性的狀況下,若其腫瘤具有FGFR2特定的基因變異,則可改採用「FGFR標靶藥物」治療,此標靶藥物目前也已經納入健保給付,唯病人在使用標靶治療前需要先進行基因檢測,以確保治療的成效。
 
透過化學藥物、免疫療法及標靶藥物來接力治療膽道癌已是目前全身治療的常規模式,常見的藥物副作用則因藥物種類而有不同程度的白血球降低、皮疹及腸胃不適等症狀,醫師會根據病人的症狀因應調整劑量及治療策略,希望在療效與副作用間取得平衡。





同場加映:
HOPE TV 
【抗癌攻略】腹痛、黃疸等症狀可能是膽道癌!?六成以上確診時已無法手術〡ft.臺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姜乃榕 醫師〡
<--
0809-010-5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