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30日/華人健康網/記者張世傑】
一名醫院員工在例行健康檢查發現肝腫瘤,醫師研判應屬於大腸直腸癌肝轉移,果然在直腸發現腫瘤,沒想到正子檢查又發現他罹患甲狀腺癌,同時間三個部位罹癌,令人身心受創,所幸在醫師細心治療下,迄今六年,仍然存活。
早期大腸直腸癌並無明顯症狀,但發現確診時多已屬晚期。
腸癌早期無明顯症狀 約一成晚期才確診
台北馬偕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劉建國表示,早期大腸直腸癌並無明顯症狀,如果等到腹部兩側疼痛不適,排便不正常以及大便出血,大都已經到了二、三期,少部分患者確診時已到第四期,轉移至肝臟、肺臟,治療起來更加棘手。
劉建國主任指出,在國健署成人癌篩以及醫護人員宣導下,近幾年來,國人對於大腸直腸癌的警覺心越來越高,不少人接受糞便潛血檢查以及健康檢查時發現罹癌,到了晚期才被確診的比率逐漸降低,目前約一成。
轉移性腸癌治療契機 標靶助提升手術切除率
隨著藥物精進,近年來,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患者治療引指納入了標靶藥物,標靶藥物大幅提升轉移病灶手術切除率及存活率,帶來治療契機,不少病患甚至有機會力拚治癒。
劉建國主任表示,二十年前,他還在當住院醫師,當時醫界對於轉移性大腸直腸癌,幾乎是束手無策,只能搖搖頭,婉轉地告訴病患壞消息。反觀現在,醫師可用的抗癌武器來越 多,病患不用再枯坐等待癌末臨終。
臨床顯示,轉移性腸癌部位以肝臟及肺臟居多,如果轉移至肝臟,治癒率相當低,五年存活率不到一成,現在透過標靶藥物合併化療,存活率可增加一倍多,五年存活率可達兩成 。
國內外治療指引均建議,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患者如一開始無法切除病灶,通常建議接受化療及標靶藥物,進行術前輔助治療,評估轉移控制及腫瘤消退情形,再決定手術切除可能性。
大腸癌轉移除手術治療外,選擇抗癌標靶藥是另一治療選擇。
劉建國主任臨床觀察發現,國內約近兩成第四期大腸直腸癌患者肝轉移,如果肝臟腫瘤體積較小,建議接受外科切除手術,如體積太大,無法動刀,一般會在術前使用標靶藥物合併化療,讓腫瘤變小,以利手術進行,就有患者肝腫瘤從原本七八公分縮小至兩三公分,有些腫瘤甚至消失不見。
健保給付標靶藥物 降低經濟負擔
目前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治療以化療合併標靶藥物為主,標靶 藥物主要分為血管新生抑制劑,以及表皮生長因子抑制劑等兩大類,後者在使用之前需先檢驗癌細胞基因KRAS、NRAS是否變異,如果沒有變異,使用方見效果。
至於血管新生抑制劑,則不論患者基因是否變異,皆可在第一線使用,目前健保給付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患者第一線治療之用,一個療程為24周。如基因檢測結果並未突變,第三線、第四線健保更給付其他標靶藥物,大幅降低經濟負擔。
「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患者不要輕言放棄!」劉建國主任說,只要用對標靶順序,患者除了可以省更多,還有機會活得更久、活得更好、增加與家人的相處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