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0日/台灣新生報】
子宮腔裡面覆蓋一層上皮稱為子宮內膜,如果內膜長出癌細胞就稱子宮內膜癌。婦產科醫師丁大清表示,子宮內膜癌好發於歐美地區,約有百分之五病患發生在四十歲前,約有百分之二十至二十五患者發生在停經前。
此外,雌激素使用增加、高齡婦女人口增加、食物與環境發生改變等,皆是病患人數漸趨增加的主因。
丁醫師指出,子宮內膜癌危險因子包括肥胖、高血壓、糖尿病、生育次數低、初經較早或是停經較晚、長期單獨使用雌激素等。這種癌症最常見症狀就是停經後陰道出血,這是統計顯示結果。
根據統計指出,大約百分之七十五的病人落在停經後年齡層,約有百分之九十的病患最初症狀就是陰道出血。
不過,婦女更年期停經後再出現陰道出血,發生的原因有很多種可能性,例如婦科疾病所引起的陰道出血,以及白血病、紫斑病、接受抗凝血劑治療等,也可能引起停經後陰道出血,因此,陰道出血發生原因有待醫師診斷鑑別。
丁醫師指出,早期子宮內膜癌治療方式主要以手術治療為主,放射線治療或是化學治療可以用在手術後輔助治療,晚期子宮內膜癌可以考慮採用化學治療、荷爾蒙療法。子宮內膜癌五年存活率第一期約為百分之七十六,第二期約為百分之五十九,第三期約為百分之二十九,第四期約為百分之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