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01/癌症希望基金會】
根據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報告,2013年台灣每5分18秒就有一人罹癌;目前全台癌症病人預估有55萬人,在醫療技術不斷進步的情況下,癌症已非絕症,超過半數癌症患者可存活超過五年,逐漸朝向慢性病發展。
如何有效延長癌友的存活期,同時爭取高品質的生活,是癌症治療的最大目標。根據調查,癌症患者從確診、治療到康復等各階段,有九成會經歷身心困擾,有一半患者會因為擔心而引發失眠、產生疲倦感等困擾;或者,可能因為放射、化學治療後所產生的生理不適,如口乾舌燥、食慾不振等副作用,很多癌友即使在醫院積極診治康復後,卻因為這些問題而無法順利回歸到社會,進而影響日常生活、降低生活品質。
癌症希望基金會透過提供癌友與家屬諮詢及心理輔導、生活照護,並整合社會資源服務,希望鼓勵並幫助癌友在治療後能快速回歸社會,繼續貢獻一己之力,這些努力也已略見成效;只不過,我們的力量有限。
癌症病人逐年增加,面對這樣的挑戰,在癌症治療與康復過程中,並不只是在醫院進行治療,病人最大的挑戰,往往都是回到家之後,因此,台灣須努力發展醫社合作模式,結合醫院與社區端資源,打造癌症病人無縫接軌的照護模式。
如上所言,癌症治療的目的是希望讓癌友能接受最有效的治療,延長壽命,儘早回到工作崗位上,才能減輕家庭與社會的醫療照護負擔。
面對罹癌人口不斷增加,在醫療端,透過提升醫療品質,癌友得以改善其存活狀況,但是,癌症同時會帶給社會及家庭極大壓力。
可惜的是,目前醫社之間卻缺乏有效的連結管道,使得這兩股力量無法匯聚加成,令人感嘆惋惜。未來期待政府能提供策略,讓醫療機構與社區資源無縫銜接,達到醫社融合的目標,幫助癌友於治療後能持續對社會有所貢獻,如此才能達到減輕家庭與社會的醫療照護負擔之醫病共贏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