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30日/聯合報/李樹人】
台灣菸害防制原被譽為國際模範生,近年來卻遭遇重大瓶頸,醫界指出,七成吸菸者都想戒菸,但許多民眾一直到罹癌或住進安寧病房才後悔沒有及早戒菸,醫界呼籲提供更多元的戒菸管道,從疾病端介入提高民眾戒菸動機;而台灣菸害防制的下一步,面對新型態菸品出現、青少年吸菸率不降反升,未來的挑戰將更大。
在台灣家庭醫學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共同舉辦的「菸害防治廿年─台灣的下一步」專家會議中,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菸害推動小組召集人、高雄榮總戒菸治療管理中心主任薛光傑指出,近日因大腸癌去世的豬哥亮直到得知罹癌才開始戒菸,在醫院安寧病房看到很多人遺憾來不及戒菸。
事實上,國人十大死因中,從癌症、心血管疾病到糖尿病、中風等等,都和吸菸相關,根據醫學研究,40歲以前戒菸,菸品對健康的傷害可減少九成,希望透過戒菸和青少年不吸菸,將台灣吸菸率降到5%以下。
台中榮總胸腔部主治醫師傅彬貴指出,根據統計,七成吸菸族都想戒菸,但依靠意志力戒菸成功者僅1%至3%,顯示長期吸菸者面對成癮行為需要醫療專業協助;但是,臨床上醫師要勸民眾接受戒菸篩檢比癌症篩檢更難,醫師費盡口舌,還不如當疾病找上門時。
他表示,根據渥太華模式,民眾最有意願戒菸是在生病時,尤其是心肌梗塞做完導管發現已有多條血管塞住時,最想戒菸。因此,建議戒菸從疾病端介入,當患者無論走到哪一科診間,醫師都勸戒菸,將可增強戒菸動機。
如何提高戒菸成功率?花蓮慈濟醫院社區醫學部副主任蔡世滋表示,應該挹注更多資源,且質量並重,讓戒菸門診變成門診戒菸,建構台灣本土戒菸模式。
中國醫藥附醫家醫科醫師林志學也指出,提高戒菸率可從戒菸管道多元化著手,例如提供已有重大疾病且多次戒菸失敗者住院戒菸服務,這部分可動用醫院閒置病床,提供民眾更有效的戒菸方式。
立委黃秀芳表示,電子煙外型很炫,容易吸引青少年,老師也不會特別制止,應從教育著手,讓國小高年級學生、國中生、高中生都了解到電子煙對於健康的危害。如何讓青少年遠離菸害,傅彬貴認為,尋找對年輕人具有影響力的偶像擔任反菸代言人,打出「跟我一樣好、一樣健康」口號,讓青少年不碰菸品。
衛福部國健署長王英偉強調,對菸害防制方向不變、決心不變,將透過相關配套措施,提高效率。
他指出,未來將把無菸、健康促進、高齡友善及糖尿病照護整合成醫院評鑑項目之一,和給付綁在一起;另外,將試辦手術前戒菸計畫,針對手術患者戒菸宣導,加入預防醫學概念,戒菸有助手術復原讓民眾更有感。未來國健署將積極結合校園、社區藥局,以及職場,全民一起投入菸害防治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