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新知
友善列印 │ 字級設定:
胃癌癌後人生 食為天
【2017年/5月/癌症希望基金會】
胃癌在台灣十大癌症排名第八位,癌症死因第七位。胃癌早期無明顯症狀,容易誤認為一般腸胃不適而常被忽略,近五成癌友確診時已是晚期。

在癌症希望基金會個案服務中,胃癌病人佔所有服務人數的第7位,雖然不似乳癌、大腸癌或肺癌人數多,但因胃癌治療(包括手術、放療及化療)引發的副作用非常鮮明,容易耗竭病人的體力與生活品質,加上目前不論是醫療單位或社區健康照顧系統,針對胃癌病人所提供的資源相對有限,更加深胃癌病人相關需求的重要性。

根據癌症希望基金會針對26位胃癌病友及照顧者的研究(鄭凱芸,2016),發現胃癌病人因疾病與治療在飲食上的重大轉變與影響,包括以「克克計較」的方式準備每天的餐點,或者「多一分則太飽,少一分則太餓」的極端感受。他們也分享了非常寶貴的新飲食運動,例如:切碎食材好吸收、乾溼分離好消化、透過試誤法則找出新飲食習慣。

從這些病友與照顧者的分享與交流中可以看到,專業知識在如常的生活細節中,未必能夠達到解決問題的效果,但病人與照顧者自己咬牙和血吞的肉搏式知識,卻在病友同儕間「最有感」,也的確讓他們獲得最實用的飲食調整策略。

病友除了飲食受到衝擊外,研究中也發現,73%受訪者在罹癌前從未接收過胃癌相關資訊;罹癌後,37%從醫療系統、22%從網路、16%從癌症希望基金會「希望小站」獲得資訊,一再顯示胃癌照護資訊的不足。胃癌病人的癌後人生就是一個「食」字,目前胃癌飲食營養資訊可獲得性與可近性都不高,所以,如何讓他們吃得下、吃得好、吃得有興味,是實務工作上可以繼續努力的。

研究建議,可以提供胃癌病人料理飲食的聚落場所,透過彼此的交流分享,由胃癌病人自行研發適合他們的創意飲食,在反覆試誤的過程中,為自己量身訂做屬於自己的餐點,達到營養與趣味兼顧的食物料理過程。

再者,在外飲食對胃癌病友不便,能找到一家與病人身體「和平共處」的餐飲店家極為萬幸,因此,可請胃癌病友共同繪製「社區老饕地圖」,將彼此推薦的飲食資訊集結於老饕地圖中,提供彼此更多的飲食選擇,進而增強胃癌病人與社區連結的機會,擴展人際網絡,甚或與餐廳合作,營造更友善胃癌病人的飲食環境;最後,醫院與社區服務單位都應該增加胃癌病人飲食與營養的諮詢服務,讓他們有更多的管道獲知飲食的相關訊息,避免因為營養不足而影響疾病適應的過程。
<--
0809-010-5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