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新知
友善列印 │ 字級設定:
胃腸道基質瘤復發率高 醫師呼籲「一要二不」
【2017年9月3日/台灣英文新聞/朱明珠】
一般民眾對於胃腸道基質瘤的了解相對陌生,它其實是胃腸道惡性肉瘤中最常見的一,而且發生位置不易被發現,如不及早處理,後果則相當棘手。而且治療後仍有可能復發轉移,許多患者在沒有定期回診追蹤之下,往往在復發二、三年內就結束寶貴性命。

胃腸道基質瘤是胃腸道惡性肉瘤中最常見的一種,亦可能會轉移到肝臟等腹部的其他器官,屬於癌症的一種,只是經常被誤解為胃癌或腸癌,通常發生在50到70歲。症裝大多為經常出現腸胃不適,如腹痛、噁心或嘔吐、易飽足感、體重減輕、甚至於腸胃道出血或阻塞等。

台灣每年胃腸道基質瘤的發生率約300例,目前雖然可以透過手術或標靶藥物治療,但因為治療後仍有可能復發轉移,很多患者在手術後沒有定期回診追蹤,甚至擅自停藥,導致腫瘤再度復發。因此醫師特別呼籲「一要二不」:開刀後每三個月要定期回診、不擅自換藥、不自行停藥。

根據統計,有50%的胃腸道基質瘤發生在胃部,25%發生在小腸,另外25%則發生在胃腸道的其他位置。過去因為致病因子不明,一旦復發或轉移,患者往往在二、三年內就結束寶貴性命,但現在手術切除之外,加上標靶藥物的治療,約八成有出現轉移或復發的胃腸道基質瘤患者接受標靶治療後可獲得有效的腫瘤控制。

聖馬爾定醫院血液腫瘤科暨癌症防治中心主任蕭士銓表示,沒有所謂良性的胃腸道基質瘤。也就是說,所有的胃腸道基質瘤都有轉變成惡性腫瘤的可能性。即使之前曾經接受手術且完全切除腫瘤,患者仍需要每三到六個月回診接受超音波或電腦斷層影像檢查,以追蹤腫瘤是否復發或轉移。在服用藥物時有任何的副作用,也應該與醫師討論,醫師會幫助患者尋找出合適的方式來緩解不適。千萬不可以因為產生副作用而自行減少服藥量或停藥,以免影響治療效果。
<--
0809-010-5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