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新知
友善列印 │ 字級設定:
預防攝護腺癌 別怕這一「摸」
 【2017年10月11日/聯合報/陳雨鑫】
攝護腺癌早期沒有症狀,肛門指診是最簡單且快速察覺是否有攝護腺癌的方式,不少男性對指診敬謝不敏,曾有患者接受指診,因緊張不慎射精,留下難以啟齒的記憶。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泌尿科主任葉劭德表示,首次指診多數患者都會緊張,屬正常現象,但肛門指診對攝護腺疾病診斷非常重要。
葉劭德說,攝護腺分為三大區域,最靠近肛門肌肉為攝護腺後方,也是攝護腺周邊區,發生攝護腺癌機率最高,達70%;靠近尿道為攝護腺中間,稱為移形區,發生攝護腺癌機率約20%;靠近攝護腺前端,也被稱為前側區,發生機率小於10%以下。
因此,只要透過指診,就可以直接透過觸摸肛門內側肌肉,可得知最常發生攝護腺癌周邊區是否長出腫塊。葉劭德表示,早期攝護腺癌腫塊,指診觸感像是摸到在厚棉被中的綠豆;晚期腫塊,摸起來表面凹凸不平,如同握拳時,手部關節的觸感。
葉劭德表示,攝護腺癌年發生率為每10萬人30人,每年新增案例約4800人左右,其中第4期患者占3成,第3期加第4期的患者占總數的一半;反觀美國統計,同為新增案例,但第1期加第2期的患者人數最多,達七成五以上。
攝護腺癌在台灣被發現多為晚期,美國卻為早期,主要原因就是美國人在50歲以前接受指診、抽血檢查攝護腺癌的機率為5次以上,但台灣接受檢查者卻寥寥無幾。
葉劭德建議,50歲以上男性,每年可定期接受指診,指診無需額外支付檢驗費,每次僅需要1到2分鐘,透過醫師食指腹,感受攝護腺是否腫脹或有硬塊。有家族史的患者,建議提早於40歲或是45歲就接受指診,接下來續每二年到四年再檢查一次,定期追蹤,及早預防。
攝護腺癌危險因子
●年齡:年紀越大,得到攝護腺癌機率也越高
●種族:非裔美國人攝護腺癌發生率是美國白人三倍,亞洲裔移民者攝護腺癌發生率相對最低
●遺傳:父親或兄弟有攝護腺癌病史的人,機率較高
●飲食:低脂肪飲食習慣國家,攝護腺癌發生較低
攝護腺癌症狀
攝護腺癌生長緩慢,多數人並無明顯症狀,當症狀出現時,通常類似良性攝護腺腫大,如排尿困難、流量小、常有強烈尿意、血尿、排尿時有灼熱感。當癌細胞轉移時,經常轉移骨骼,此時骨頭痛是攝護腺癌的可能症狀之一。
<--
0809-010-5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