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新知
友善列印 │ 字級設定:
做了胃切手術,得怎麼吃 從此只能吃軟稠食物?!
【2018年12月10日/文:楊雅馨 採訪諮詢:台大醫院營養部營養師賴聖如】
前言:胃癌在台灣一直排名於十大癌症裡,它的發生率雖沒有大腸癌、肺癌、乳癌的數字來的令人不安,但是卻是所有的癌別中,最影響「吃」的。因為,截至目前為止,手術治療仍是唯一可能治癒胃癌的方法。
 
胃切手術後,胃的解剖構造必定受到改變,從術後第一天開始甚至到術後一年的這段時間,飲食方式必得有些調整,當然還包括進食的習慣、順序、食物型態等等,在談怎麼吃之前,讓我們來先認識胃在人體的作用。
 
認識胃的構造
胃是貯存食物的大倉庫(具有放大的功能)空腹時,胃容量約100毫升,但是裝滿的時候可達到1.2~1.5公升以上。食物經過牙齒咀嚼與唾液混的食團,在進入胃部之後會停留2~4小時,停留的時間則會依食物的種類而異,糖分較多的食物停留較短,蛋白質、脂質停留的時間較長。胃主要的功能就是利用胃部分泌的鹽酸、消化酵素等,將食物分解成黏稠狀,此時幽門會開啟,將食物緩慢的分次送至12指腸。
台大醫院營養部營養師賴聖如進一步說明,胃的體積變小(有些病友甚至得進行全胃切除),因此,每次的進食量就不能太多,食物分解的能力變差,這時候就得靠牙齒咀嚼(每一口最好能咀嚼30下以上),愈細軟的食糜到了12指腸後,食物的養分才能充分被吸收。
 
經常量體重  減少體重持續下降幅度
在決定面對手術開始應該有的認知是:體重下降是常見的,而營養補充最大的目的就是希望減緩體重持續下降的幅度,儘快止跌回升,事實上要完成這個任務並不容易,尤其是術後三個月,而且有部分患者在診斷初期或尚未診斷完成前即面對體重下降的威脅。
體重是熱量平衡的表現,當攝取的熱量低於身體的消耗量時,為了活著所需的基礎能量代謝,身體只好繼續燃燒身體組織來產生能量供給呼吸、心跳等基本使用。在疾病或手術壓力下,體重急速下降時,首先消耗就是免疫細胞、肌肉組織等功能最好的組織,此刻就更需要高蛋白飲食。
    賴聖如嚴肅地強調,當體重持續的往下跌,如果還將「忌口(如高熱量密度的甜食、油脂、或僅遵清淡飲食而忌口外食型態等)」放在最前端,那麼病人就會很辛苦,限制飲食絕對不是這個時候要做的事,「好吃、願意吃、吃得下」才是重點。
  
把握飲食三大守則  
守則一:細嚼慢嚥  少量多餐——每一次的用餐最好都能充分咀嚼,倘若有一、兩次忘了,會不會怎麼樣?「不會的,唯一的問題就是不容易吸收,上大號時或許還會清楚看到食物的痕跡。」賴聖如提醒,最重要的是每次不能吃太多,至於什麼叫多?的確會因人而異,最好的方法,先將一碗的容量分成三等份,如果吃三分之一碗,不會吐、也不會不舒服,下一餐時,可以利用湯匙一匙、一匙往上增加,再觀察,漸漸的變成二分之一碗、三分之二碗、甚至一碗,但是如果吃了會不舒服,那麼就得要跳回上次的食量,隔段時間(約兩三、天左右)再測試。
 
守則二:只是型態改變,什麼都可以吃——進行胃切手術後,有一段時間得吃流質飲食,主要是希望病人可以學會細嚼慢嚥,也方便醫師評估腸胃道功能恢復的狀況,病人對食物的反應等等。
然而,這段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吃流食物時要注意什麼?首先來看看這碗粥(不論是皮蛋瘦肉粥、南瓜粥等),當去掉水分後,剩沒多少食物,再加上粥品的製備少了油烹煮,熱量更少了,現在即使兩餐的食量,往往抵不過生病前一餐的份量。

賴聖如進一步說:「以粥舉例,有沒有哪些食物是不能放進粥裡面,只要可以煮爛的食材應該都是可以的。」換句話說,什麼食物都可以,只要能煮的軟爛,唯一要注意的是纖維總量,蔬菜、水果、全穀根莖類等富含纖維質食物,應以少量分次攝取。一次大量攝取纖維在腸道蠕動不良下很容易脹氣,因此不急著大量蔬果攝取;更不急著將全穀根莖類取代白飯、白麵包等較精緻好消化的主食。
而粥當然也能更換成湯麵、餛飩麵、米粉湯、魚翅羹、水餃、南瓜濃湯等細軟好消化菜餚,只要質地調整好,少量多餐進食,沒有一樣食物是不能吃的。
 
守則三:蛋白質很重要 最好直逼「主食」的地位——這一碗粥(麵)誰會是最重要?賴聖如強調,術後最重要的是蛋白質,以往我們是吃飯配菜、肉等,現在則是要將蛋白質(如豆、魚、肉、蛋類)吃的跟主食一樣重要。

均衡飲食,預防疾病的黃金比例為一碗飯搭配2~3兩肉。手術前、後則要調整為每餐優質蛋白質肉類或蛋類要務必大於2~3兩,提高蛋白質重要性,即所謂的「高蛋白飲食」,簡單的來說,就是要將肉類(蛋白質)吃的跟飯(主食)一樣的份量。

一般而言,一碗粥裡有超過一湯匙的肉、蛋就屬於高蛋白。蔬菜當作配色就好,此階段不需要過多纖維,在腸道被細菌分解,容易脹氣,腸胃不舒服,反而影響進食意願。至於水果,也是相同的理由,一次不要吃太多,慢慢的增加,此外,應選擇可以剝皮的水果。
 
牢記守則:蛋白質緊追著飯、蔬菜、水果容許比飯少。
 
小提醒:吃完後請坐臥休息
 不論手術切除部位是上胃或下胃,我們都會建議病友吃完飯後「坐臥休息」半小時,(切除上胃者,不宜馬上躺下,避免食物回流;切除下胃者避免餐後傾食症候群發生)如果體力允許,吃完飯後能緩緩走一走,亦可減緩腹脹不適。
      
術後常見的腸胃道問題  腹瀉、便秘、腹脹
一般來說,腹部術後的手術壓力、抗生素使用、限制或僅少量纖維攝取下,便秘和腹瀉通常反覆發生,嚴重腹瀉時(350~500cc/天),要留意水分、電解質平衡或補充運動飲料,若是便秘,則要考慮使用促排藥以免影響病人進食意願。至於脹氣,除了不要急著大量高纖食物,如蔬菜、水果、糙米全穀等,腹脹時亦可在腹部塗點薄荷油、多走動。
 
營養品的選擇
術後進食目標當然是恢復術前食量,但是我們需要給腸胃道時間,現階段進食量通常是少於正常狀況的1/3,這時營養品的確是可以派上用場,賴聖如舉例,當無法攝取到足量的熱量時,市售的均衡配方是可以酌量搭配,當點心使用。

 如何讓營養品變好喝?在這提供一個簡單的方式,不妨選擇原味的營養品,加些重口味的水果或核果,如木瓜、香蕉、芝麻糊、核桃等,打成果汁,液體配方搭配豆花也是不錯的組合,或者選擇粉狀配方搭配杏仁茶、麵茶、酥餅等一起沖泡,口感可能會比較好。
不過,賴聖如提醒,下胃切除者,容易有傾食症候群—餐後低血糖症狀,吃太膩甜食會出現冒冷汗、嘔胃酸的情況,則會建議由低濃度的均衡配方開始。

此外,因食物種類侷限、烹調時間較久、術後對營養素需求增加及吸收條件改變,適時的補充綜合維生素是必要的,如果限於顆粒不容易吞嚥,考慮使用幼兒維生素滴劑、兒童綜合維他命果凍,較不建議使用發泡錠,部分患者反應易有脹氣問題。
 
減少不必要飲食限制  反而更營養
 最後,賴聖如強調,「緩跌」胃切手術後體重下降是當務之急,要吃得營養就不宜在此階段對食材或烹調有過多限制,食材方面建議選擇當季、當令,術後恢復階段不必過度迷信生機或茹素,吃得下、吃得好,反而更重要。

家中的主廚亦可考慮外食半成品,如:現成高湯、雞精、濃湯等回來加工,減少烹飪時間,食物只要好吃、美味,病人願意吃,減少體蛋白質流失,儘快恢復體力,就是最美好的選擇。
<--
0809-010-5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