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希望基金會了解罹癌後可能的恐慌與各式擔憂,除了本會提供的相關衛教手冊,也向各界募集癌症相關書籍供癌友、家屬閱讀。歡迎至各區希望小站借閱,進一步詢問可電洽 0809-010-580。
這一次,我絕不放手!
江映慧
心情分享
這本書出自一位心思纖銳又才華洋溢的業餘作家之手,在青春壯年時她罹患了癌症,經歷多場命運拔河後,退下了人生舞台。
她不是要教大家如何走出病痛,而是要將生病後所見到的另一種人生,與更多的人分享:也提醒我們謙卑地看看自己握在手上的、以及正在失去的,是些什麼。
她希望寫下的日記,能讓讀的人不管有沒有生病,都能讀來沒有負擔與壓力,而不是只看到一位病人的痛苦呻吟,因此,她總是盡量在身心比較平靜時,寫下自己的感覺……。
這一次,我絕不放手!
江映慧
心情分享
癌症患者諮商手冊
作者/Mary Burton & Maggie Watson 翻譯/楊惠卿、張琦敏譯
疾病與照護
癌症患者諮商手冊(Counselling People with Cancer)是本實用的指南書,由兩位卓越的心理學家執筆。他們對於協助病患及其家屬面對與克服和癌症相關的心理問題,有多年的實務經驗。
定期與癌症患者接觸的健康照護人員,以及工作涵蓋諮商要素者,是本書的主要訴求對象。更廣義來說,自問「我要如何有助於因應癌症的情緒面向?」的人,也可能會對此書感興趣。
本書以清楚實用的語彙,解釋了從宣布「壞消息」、因應疾病與治療、面對常見的溝通問題,到處理家庭與性議題等不同疾病階段時,該期待與聆聽什麼,且該如何回應癌症患者及其家屬的心理需求。藉由心理動力、人本主義,以及認知行為三個主流諮商模式的討論,對於諮商進行了全面性的概覽。
最後一章討論專業議題,並且對於提供諮商服務給予實用的建議。協助病患及其家屬因應癌症艱苦經驗的心理學家,心理治療師、腫瘤學家與護士,都會發現此書是不可或缺的。
癌症患者諮商手冊
作者/Mary Burton & Maggie Watson 翻譯/楊惠卿、張琦敏譯
疾病與照護
用心去活-生命的十五堂必修課
伊麗莎白‧庫伯勒‧羅斯
心理勵志
作者:伊麗莎白‧庫伯勒‧羅斯 ( Elisabeth Kubler-Ross,M.D.) 大衛‧凱思樂( David Kessler)
譯者:張美惠
我們來這世上都有很多課題要學習,在臨終的人身上尤其看得更清楚。人在將死之時總能有很多體會,只是往往已來不及實踐。我想我沒有死是因為我還有最後的課題要學習。這些課題是人生的終極真理,是生命本身的奧秘。我希望再寫一本書,不談死亡,談生命與活著。』生死學大師伊麗莎白‧庫伯勒‧羅斯在幾經死神叩門後,將人生真理、生命奧秘分享給群眾,與我們談生命;談活著。和我們分享真誠、愛、兩性、時間、恐懼、耐心、屈服、快樂等生命課題。
這本書是在兩位大師合作下,粹煉出精采的個案故事與生命體驗。由兩位生死學大師的對談合聲中,引導讀者從那些臨終者身上學習到無價的生命功課。如同另一作者大衛‧凱斯樂在書中提到:『臨終之人往往是偉大的生命教師,只有到了生命崖邊,我們才看得最清楚。』
透過書中15章節,作者完整表露我們生命中恐懼、希望與人際關係的真實面,更重要的是呈現生命存在的偉大,仔細聆聽兩位大師的精采生命課題。
用心去活-生命的十五堂必修課
伊麗莎白‧庫伯勒‧羅斯
心理勵志
淡定‧積極‧重生
曹又方
心理勵志
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曹又方,獻給渴望健康的讀者,最為殷切篤定的建言。罹癌後她寫「淡定與積極」敘述病中心路,激起極大的迴響。時光荏苒,抗癌已經五年,期間她復發過,經歷的是比之前更凶險、艱辛的歷程,她重新續寫病中心路,對於復發的心路歷程、生死觀、陰暗和光明面、治癒的因素等等,都有更為深入的體會與陳述。
淡定‧積極‧重生
曹又方
心理勵志
與悲傷共渡-走出親人遽逝的喪慟
K.J.Doka
心理勵志
本書針對創傷性死亡對遺族、倖存者的巨大影響,提出多方面的討論。對警察、救難人員的身心影響,男性悲傷,學校、政府、媒體、葬儀人員的協助角色也有特別提醒與案例說明。最可貴的是收錄了兩篇遺族與悲傷共渡的復原歷程,發人深省。
與悲傷共渡-走出親人遽逝的喪慟
K.J.Doka
心理勵志
小鎮醫師的生命課題
威廉.赫伯李若醫師 / William E. Hablitzel, M.D.;譯者: 陳錦慧
宗教與生死學
作者赫伯李若是一位充滿人文關懷的醫師,在長久的行醫生涯中,他不只治療病人的軀體,也發自內心關懷他們。在書中,他和我們分享一些很特別的病人,他們感人的真實故事。這些癌症、心臟病的病人,在得知自己罹患重症後,不但展現了強?的生命力,同時也對生命的態度有了巨大的改變;他們比過去更能體會朋友與家人的可貴,以及活在當下和奉獻自己的重要。
赫伯李若醫師以他超凡的智慧和見識,以及溫馨而感人的筆觸,將病人們的生命寫成一篇篇充滿神奇的療癒與智慧的故事。每篇故事都能撫慰人心、給人希望,並引導我們探索內心。在這個工作過量、壓力常存的社會裡,他提出的「把握當下」的觀點以及生命課題,能夠引起普遍的共鳴,並為我們的生命及生活提供睿智的引導。
小鎮醫師的生命課題
威廉.赫伯李若醫師 / William E. Hablitzel, M.D.;譯者: 陳錦慧
宗教與生死學
凝視太陽:面對死亡恐懼
作者/歐文.亞隆(Irvin D. Yalom) 翻譯/廖婉如
宗教與生死學
死亡和烈日一樣,令人無法直視。
但是唯有理解、看透心底這份對死亡的恐懼,
才能讓生命變得更深刻、更珍貴、更充滿意義。
每個人害怕死亡的方式有所不同。對某些人來說,對於死亡的焦慮,像是生活裡的背景音樂,任何小事都會勾起時光一去不復返的感觸。對一些人而言,這焦慮更是猛烈難擋。它會在半夜三點突然襲來,讓人驚見死之恐怖而膽顫心驚,無法入眠。
時時刻刻意識到死亡並不好過。這好比直視烈日:你能忍受的程度有限。我們無法木然活在恐懼中,因此會想辦法緩和死亡帶來的驚悚。我們把孩子看成是自身生命的延續;我們變得富有出名,甚而耽溺放縱;我們不由自主地發展出防衛儀式;或者擁抱堅不可摧的信仰,深信終究有個救星存在。然而,就算有最堅固、最神聖的防衛,我們也無法徹底壓制死亡焦慮。它永遠在那裡,?伏在內心某個隱密的深谷裡。也許這就像柏拉圖說的,我們騙不了內心最深處的自己。
害怕死亡和對生活感到沒有意義,兩者之間成正比。也就是說,越覺得生活沒有意義,死亡焦慮就越深。你生活過得越不充實,你越會怕死。遠在托爾斯泰之前,古思想家早就提醒了我們生命與死亡相互依存。學會好好活著,就能學會好好死去,反過來說,學會好好死去,才能學會好好活著。歷代偉大的先師聖賢提醒了我們,雖然人會因為形體的死亡而消毀,但是人能從悟透死亡之中得到拯救。
你過得有多不好?你此生有什麼遺憾?這樣問的用意不是要你陷溺在悔恨之海裡,而是讓你最終把眼光放遠,看向未來,思考如何以及關注可能改變人生的問題:你現在可以怎麼做,好讓你在一年或五年後回頭看時,不會因為累積了新的悔恨而感到同樣的沮喪?換句話說,你能找到一種不會持續累積悔恨的生活方式嗎?
試著想想無止境地重覆過著同樣的人生,此生中每件極大極小的事都將一而再重演,這概念聽起來也許很刺耳,往往用來當作一種讓人清醒的思考實驗,帶領你嚴肅地仔細想想,自己到底是如何過生活的。如果你加入這種思考實驗,發現這過程很痛苦或不堪忍受,那麼原因也許很明顯:你不認為自己的人生過得好。
歐文‧亞隆提出的這些問題,譬如:你過得有多不好?你此生有什麼遺憾?正如死亡讓你覺悟,悟透你唯一的此生,應該活得美好充實,遺憾越少越好。
凝視太陽:面對死亡恐懼
作者/歐文.亞隆(Irvin D. Yalom) 翻譯/廖婉如
宗教與生死學
請容許我悲傷
蘇絢慧
宗教與生死學
過去的社會不曾教導喪親的孩子和成人面對悲傷,今天的社會裡失落與悲傷的人依舊不知如何面對,使得這些負面的情緒往往得不到適當的回應和出口。生命中你我都曾經歷不同的失落和悲傷,無論是失去父母、親友、配偶、孩子等…。 「悲傷」,不只是成人需要學習如何面對,孩子也需要被教導如何適切的表達。
如何正視悲傷且接納悲傷的情緒,讓悲傷找到出口,而失落、遺憾得以釋懷,使得生命獲得新的詮釋和力量,是人生中重要的一門功課。因此,本書的第一部分為作者分享了她和孩子們做悲傷工作的過程;第二部分收錄作者面臨週遭的人喪失所愛的故事;第三部分則收錄了作者在陪伴、照顧悲傷中的人的心得和悲傷關懷的提醒。透由此書,期望能帶給讀者另一種面對悲傷的啟發。
請容許我悲傷
蘇絢慧
宗教與生死學
從天堂捎來的31個真愛訊息
作者: 珍妮絲‧艾瑪涂奇歐/Janis Amatuzio
宗教與生死學
在科學與靈異的交界,領悟生與死的真實故事。
作者艾瑪涂奇歐醫師,目前是明尼蘇達州數個郡的驗屍官,參與過數千次的驗屍。她之所以立志當法醫,部分的原因是,這讓她有機會揭開每個人的死亡之謎。她發現,透過和死者家屬談話,傾聽他們的聲音,可以幫助他們與死者訣別。在多年的法醫生涯中,從哀傷的家屬、瀕臨死亡的病人、警官、神職人員和同仁口中,聽到過許多神奇的故事,關於靈性的體驗、另一個世界和陰陽之間的徘徊。這些故事,讓作者更加確信了一個信念:死亡,不只是斷氣而已──儘管大多數醫界人士持的是相反的看法。於是,艾醫師將她聽到的這些故事一一記錄、歸檔。這些故事除了感人肺腑,也探觸到了諸如靈異、共時性、陰陽溝通等現象,這時作者既像一位慈悲的科學家,也是一個天天同死亡打照面的醫學專家,為讀者帶來希望、安慰,以及關於生命的深刻智慧。
從天堂捎來的31個真愛訊息
作者: 珍妮絲‧艾瑪涂奇歐/Janis Amatuzio
宗教與生死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