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專欄
友善列印 │ 字級設定:
有時候 我只想當個一般人
【文/葉北辰 心理師】
記得有一次在病友聚會時,某位病友為了鼓勵另外一位病友,就說「你現在治療結束了,就可以把自己當一般普通人啦!你看,我就努力過正常日子,該吃就吃,該玩就玩,不要把自己當病人,心情就會逐漸好起來啊!」這時候,另外一個病友會成員反問「那還在治療中呢?是不是該把自己當病人,例如要專心養生或乖乖配合醫生作治療?把自己當普通人就會亂吃、晚睡之類的……。」我是團體帶領者,自然而然大家的眼光就會落在我身上,希望我能夠給個答案。
 
我當時分享了一個禪宗的故事,兩個小和尚在吵架,剛好師父經過,就希望師父能夠主持公道,第一個小和尚就跟師父說「師父,事情是這樣的……。您說對不對?」「你對。」師父回答。第二個小和尚聽了不服氣,馬上反駁「師父,其實是這樣的,……,您說,這樣對不對?」師父說「你對。」旁邊還有一個小和尚,聽了這整段對話非常疑惑,問道「師父,您剛剛說他對,現在又說他對,可是他們講的完全不一樣啊!到底誰對?」師父說「你對。」大家聽完故事當然就笑成一團,然後說北辰心理師你都逃避問題。
 
老實說,我不止一次聽過病友們(無論是治療結束還是正在治療中)說不要把自己當病人。我當然能理解那個背後的意思,很可能是指「不要把自己侷限在病人的角色中」,畢竟我們每個人的生命角色很多很廣,不會只有病人一個角色,生活的情境也不會只有「罹患癌症」這個情境。不過既然生病了,也就一定會有病人這個角色,無論康復了多久,這個角色並不會消失或脫離。就好像我們一定會有子女的這個角色,無論我們年紀多大或已經為人父母,我們還是會有子女這個角色,只是這個角色浮現的頻率越來越少,或是對子女角色的感受逐漸轉換。
 
以我自己的經驗為例,從剛開始診斷癌症、做治療,到後來治療結束進入康復期,甚至到現在已經過了十年,我想到自己是病人的時機、或看待自己生病的態度一直在變化,有時候會想起,覺得擔心、厭煩或生氣,有時候對自己能夠活到現在心懷感激,有時候會思索癌症為我帶來的改變,無論是我喜歡還是不喜歡的。而身邊的朋友們和我的互動也是動態地變化,剛開始常常會問我生病的事情,尤其是問很多跟癌症有關的生活改變,很多時候見面第一句話就是「你最近身體如何?」後來他們開始如常地和我互動,體會到癌症並不是我生活的全部,不用總是跟我聊到生病這件事,到現在自然地該講到就講到,不會刻意避諱也不會特別關注。
 
後來我總是建議病友們,我們大可以自在一些,視自己為一個經歷過(或正在經歷)癌症的人,或許我們有癌症病人這個角色,但這個角色並不能完全定義我,我們也不用刻意避諱。當我們想要談癌症時,我們可以大方地表達意願,也希望對方能夠接納這個話題。當我們現在不想談癌症,也絕對有權利說不,可以溫柔而堅定地向對方說「謝謝你/妳的關心,但是我今天不太想談這個(可能是生病的細節、最近的狀況、相關的生活適應……等),我們可以聊點別的嗎?」不需要總是顧忌自己癌友的身分,但也不用視之為毒蛇猛獸,好像想到自己是病人就等於一件不好的事,畢竟那都是我的一部份,你/妳覺得呢?


*本文原收錄於希望會刊78期*
<--
0809-010-5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