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專欄
友善列印 │ 字級設定:
癌症病人一直哭,怎麼辦?
【文/葉北辰 心理師】
「心理師,我們需要你幫忙,XX床病人好像情緒很低落,有看護,可是家屬來看的時候都一直哭,家屬有點擔心」,護理師筱婷說道。
「我想你也有點擔心吧?可以再跟我多說一點病人的狀況嗎?還有家屬怎麼看病人一直哭這件事呢?」我先試著同理筱婷,畢竟腫瘤科護理師除了工作量繁重之外,都還要承受這些來自病人或家屬的情緒壓力;再來,我也想要瞭解,病人除了哭泣之外,還有沒有其他特別狀況,以排除某些生理或腦部出問題的可能性,作為鑑別診斷,以及家屬怎麼看待病人的哭泣,很多時候「問題」是出在家屬不能接受病人的狀況,反而非病人自己。
 
聽完護理師的描述,得知病人的生病狀況和家裡脈絡,而精神科醫師也已經來評估過沒有大腦的器質性病變。剛好家屬在病房,我就去病房探視病人和家屬。
 
來到病房,病人在睡覺,女兒在旁邊陪伴。
「你好,我是病房的心理師,專門負責和腫瘤科的病人或家屬會談」
「是歐~我以為你是精神科來的心理師,我媽媽最近一直哭,是不是憂鬱症啊?這樣需要吃藥嗎?」病人的女兒問。
「關於你說媽媽一直哭,這個部分可不可以多說一點?」我的經驗告訴我,關於這樣的問題在沒有搞清楚脈絡之前,任何回答都可能是亂槍打鳥。最好是藉由一些開放式問題,探詢對方的想法,一來協助對方可以整理思緒,二來也是我們要避免先入為主的成見,把自己放在未知(unknowing)的位置,更能夠同理對方。
「歐~就是媽媽之前就有在吃憂鬱症的藥啊!但是後來沒有吃了,最近她病情惡化,可是我們又無法每天照顧她,於是請了一個看護,看護說她平常就安安靜靜的,可是我們每次來看她,她就哭,也會抓著我們不想讓我們離開…」女兒有點於心不忍。
「所以你們有請人照顧她,看來也照顧的不錯,還會跟你們報告媽媽的狀況,你們也會來看媽媽,」針對女兒的自責,我先試著讚賞這個家庭已經做到的,幫助家屬先正面肯定自己,而不是只看到負向的事。而女兒表達出原來擔心媽媽有憂鬱症是因為媽媽之前就曾經有憂鬱病史,也因為捨不得看到媽媽一直掉眼淚,還有自己來病房探病就被抓著但又必須離開去上班的內疚。如果這些症狀都是因為憂鬱症,那麼憂鬱症藥物就可以像仙女棒一揮將這些症狀(哭泣、抓著不讓她走)都變不見,那該有多好?

「心理師你覺得我媽媽需不需要吃憂鬱症的藥?」女兒期盼地問道。
「妳希望媽媽情緒可以穩定一點,是嗎?」,我先試著陪著家屬重新架構所謂的『問題』,避免一下子就跳進要吃或不吃藥的是非題裡。再提醒病人的女兒重新檢視她的擔心與真實狀況是否有落差。
「看護說媽媽平常就安安靜靜的,你們來看她才哭,而且不讓你們走,其他狀況呢?吃飯、睡覺都還正常嗎?」女兒點點頭。
「我們可以試著站在媽媽的角度感受一下,生病很不舒服,又要躺在床上打化療,會覺得心情鬱悶也蠻正常的,然後家人來陪的時候想哭一哭發洩,好像也沒什麼不好,你覺得呢?」,女兒有些疑惑,但也覺得有道理,彷彿並沒有從『在這個情境下哭泣到底正不正常』這樣的角度來想過。
「這樣想就好像覺得可以接受耶!可是,那媽媽這樣抓著不讓我們走,可以怎麼辦呢?」,家屬真是一點就通,而且還進一步地想要知道更多。
「其實我們常常會說躺床躺久了,長輩也可能會變得有點像小朋友,你有沒有看過父母送小朋友去幼稚園,孩子可能會哭鬧不讓爸媽離開,但是過一陣子就融入幼稚園的環境裡了?」
「真的有點像耶,所以你的意思是說我可以像哄小孩一樣哄哄她?」女兒接著問。

「就像孩子不讓父母離開,可能是因為分離焦慮,所以你可以試試看,每次來的時候,就先告訴媽媽今天會來多久,大概什麼時候會離開,讓她有個心理準備。然後在要離開的時候,她可能還是會抓著妳的手,這時候妳可以試著安撫媽媽,回顧一下你幾點來看她的,現在幾點,你來陪她多久了,然後你們剛剛一起做了什麼,幫助媽媽檢視你們的互動,這樣做可以帶來較為正向的情緒,讓媽媽多些安心。你先試試看,再告訴我效果如何?」

「好啊!謝謝你!」女兒似乎對這個新方法躍躍欲試。而這個方法其實是家屬自己想到的,身為心理師的我只是嘗試用心理學知識把這個方法具體化和細緻化。無論這個方法管不管用,至少病人的女兒已經開始有信心和意願來面對這個狀況,不再那麼覺得無助或只能依靠藥物解決。祝福她們!

本文原收錄於希望會刊70期
<--
0809-010-580
-->